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队伍获得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

时间:2022-11-01浏览:10设置

1028日,2022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 the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全球总决赛落下帷幕。本届比赛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60支队伍参赛,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队伍ShanghaiTech_China以“Mini Bioproduction Circle System on Mars base (MBCS-Mars) ”项目获得金牌。这是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队伍自2016年参赛以来获得的第六块金牌。


  




iGEM是一项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比赛2003年首次举办, 2005年成为国际赛事,在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这项国际性大赛旨在鼓励创意创新、学科交叉,同时也积极关注合成生物学与生产实际、社会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参赛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队伍围绕特定主题,针对能源、医疗、环境等不同应用领域确立自己的项目,设计模型并利用实验验证和实现。前期,各参赛队伍所在机构独立进行项目研究,正式比赛时进行集体项目评选,通过多轮海报展示和项目演讲,评选出金银铜奖以及多个单项奖。历年来,不少参赛队伍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大赛的科研水准与创新价值可见一斑。

ShanghaiTech_iGEM团队的参赛项目围绕火星探索中如何人工合成生存所需营养物质展开,提出了一种基于火星条件的微型生物循环生产系统MBCS-MarsMini Bioproduction Circle System on Mars base)。火星大气的两种主要成分分别是CO2N2。为了构建人工生物圈,队伍选择了光合自养蓝藻、固氮菌和大肠杆菌三种微生物。通过蓝藻对于光能的利用和有机物的生产(对CO2的利用),固氮菌对于火星其他必要元素的利用(对氮元素的利用),以及大肠杆菌进行生物制品的合成,来高效地转化火星大气中的原料成为宇航员能够使用的营养物质,并通过对三种微生物的改造来建立蓝藻-固氮菌-大肠杆菌共生循环生产体系。


项目流程图


今年的iGEM大赛以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举行,吸引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苏黎世大学、威廉玛丽学院等一批国际顶尖高校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也积极参赛,竞争十分激烈。上海科技大学iGEM团队由全校多学院、多专业、跨年级的本科生同学组成,充分体现了iGEM学科交叉、工程化整合的特点。从团队筹建到课题确立,从实验操作到硬件设计,一系列赛前活动均由队员们主导完成。同学们的自由探索,老师们的全程指导以及院所提供支持保障,这种上科大特色的本科生科创培养模式,在历届iGEM比赛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赛中,同学们同心协力,顽强拼搏,最终摘得金牌,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上科大本科生的过人毅力和过硬实力,体现了上科大创新、交叉与融合的特色培养理念。

参加本届iGEM大赛的队员包括生命学院2020级辛骐、王恺君、张雨楠、孙嘉文,2021级范忧乐、俞人杰、阎奕然、曹沈熙、于梦晴、李晨遥、万笑余、徐羲杰、沈亚楠、王述白、廖洋、周玉洁;信息学院2020级朱俊磊、蒋炘宏;物质学院2020级张玄龄、庞义明,2021级冉洪瑞、薛尚非。生命学院教授沈伟、生物电镜平台科学主任高岩、免疫化学研究所执行所长/生命学院教授杨海涛担任指导教师。此外,还有陈铭哲、孙静、丁诗悦、李卓雅、苏睿、文昱杰、薛睿轩、朱诚昊、朱轶尧、黄羿媗等iGEM老队员担任顾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