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科大-南加大电影学院编剧培训项目举行结业仪式

时间:2015-09-21浏览:2606设置

9月20日,首届上海科技大学-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编剧培训项目结束了最后一个模块的课程。在课后的结业式上,20位学员从上科大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和南加大编剧系教授Don Bohlinger手中接过了项目结业证书,标志着此次自6月19日正式开班的编剧培训课程圆满收官。在过去的三个月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学员在5位南加大电影学院编剧系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接受了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编剧技巧训练,并完成了一部电影长片剧本的初稿。9月24日,项目部分学员将在提案会上向影视公司陈述自己的剧本概念,正式接受市场的检验。


一、项目回顾
      南加州大学编剧项目在八十年代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科系,在教学上自成一派,拥有统一的技术语汇,如剧本的三幕结构、八个段落、剧作的原则问题等等。从广泛的实例中总结知识框架,反复在操作中实践所学的知识,注重交流、促进理解是小班编剧工作坊的关键。6月19日至8月10日历时八周的培训让学生学习了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从角色到情节、从技术细节到整体结构去构建一个长片的剧本。科学的课程设置、高强度的写作和思辨训练以及系统性的推进、反刍使20名学员在剧本写作的开发、调整、增补、重写等各个环节上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在前四周中,南加大编剧系教授、前系主任、编剧系创始人David Howard和在本学院广受欢迎的编剧教师Irving Belateche各与10名学生率先开始了工作坊培训,每名学生每周都有高强度的场景写作训练。在写作过程中,学员需严格使用美国剧本格式,精简描写、分解动作和对话,从个人体验出发,撰写情感、人物和环境。在剧本分析课上,学生通过观看《正午》、《沉默的羔羊》、《摇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电影,获得了剧本结构的相关知识。在第三周,每个学生在课程中提出三个长片的概念,由老师逐个分析其可行性和在剧本写作上的难点。在学生选定一个概念后,南加大的老师再从人物、故事结构、塑造冲突等角度对该故事概念进行初步的指导和评述。在第四周,南加大系主任、《壮志凌云》的编剧Jack Epps Jr.前来上海向学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讲座。他在讲座中以自己编剧的《壮志凌云》和其他优秀的美国故事片强调了剧本的三幕结构中,如何通过建立人物、人物内部冲突和人物关系来推进情节。
      有了前四周的基础训练和知识架构,在工作坊的后四周,学员们进入撰写完整分场大纲的阶段。有着广泛业界经验、常年在世界各地做编剧工作坊的两位导师Don Bohlinger和Tom Abrams与每位学生细化、调整剧本的架构。每周,每位学生需要列出一幕详细的分场大纲,老师针对每一次的作业进行提问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下一次课上陈述调整后的大纲。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之下,每份大纲都会经过2-3轮的修改和调整;同时,每位学员也必须聆听或参与讨论工作坊中其他学员的其他类型的影片。学员之间不仅能够互相激发灵感,更能够从对方的作品中更客观地看见自己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且训练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学习效果倍增。八周马拉松式的培训之后,20名学员都拥有了比较扎实的分场大纲,在接下去的四周进入具体的剧本写作。截止9月上旬,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完整剧本的初稿,翻译成英文后,已交由南加州编剧老师和业界顾问审阅。

二、师生互动
      上海科技大学-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中美编剧培训班系首次举办,其深度、长度、强度均超出同类培训项目。此次在上海的工作坊有八周,每周大约二十小时的课,每次课程长达三小时,中英互译,信息量很大,对参与者的精神和体力都是双重的挑战。然而在项目期间,师生双方都对项目表达了极大的热情和认可。在项目过程中,南加大的几位教师对学员的领悟能力、实际写作、潜力和选题都表示了高度赞赏,并认为项目前期的严格选拔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始终保持高涨,缺勤率为零。

南加大老师Irving Belateche表示,此次培训班选拔的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动力,有创意且勤奋。他说:“有些学生会有这样的误区,觉得编剧是依赖‘天分’的,但是上科大这个项目的学生都理解了编剧是需要磨练的技艺,这已经让他们在成为专业编剧的路上领先一步。”编剧系主任Jack Epps Jr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和学生交流之后,他认为学员的素质相当高,非常适应上课的内容和形式,并修改了原来的课程计划,强烈建议学生在工作坊结束之后不要止步于大纲,必须进入实际的写作。在后四周与学生通力合作、打磨完整大纲的Don Bohlinger则称,在他在世界各地做过的工作坊中,上海工作坊中产出好故事的比例是他所教授的工作坊中最高的。更难得的是,他在阅读许多人的大纲时都已经能够想象电影的完整形态和风格。他迫切希望所有学生把自己的剧本写出来,“把他们的故事都带到美国去”。
      在南加大教师高度赞赏上科大项目学员的同时,中方的学员也为南加大老师的敬业和专业性所折服。南加大的四位教师在世界各地都有教学经验,与外国写手、双语翻译配合娴熟,能很好地掌握讲课的节奏,并根据学员的接受能力调整进度。在课堂上,学生经常需要口头陈述一个小故事、一个场景或者一部分对大纲。尽管隔着翻译,南加大的教师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陈述的段落的核心和逻辑,并且给出精确的判断与意见。如果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文化差异”,老师不会以此作为借口跳过,而是会让学生尽力解释这种差异,从人物逻辑和观众接受度两方面评估作品的效果。为了对每个学生的项目负责,他们会主动延长课时或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论是为学生的作业热泪盈眶、动辄上百字的邮件答疑、六小时“史诗”长度的拖堂课、还是主动分享大量影片笔记,都在学员中传为佳话。工作坊式的小班课堂要求每个人都高度投入、对他人对作品提出反馈、为课堂做出贡献,这样的授课方式强调互动与合作,促成了师生双方良性的双向交流,让双方都获益良多。学员在项目前八周工作坊结束时都依依不舍,甚至感慨“这可能是人生中最充实的一个夏天”或“这可能是能够上到的最好的编剧课”。

三、对接产业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上科大-南加大编剧项目的20位学员又在上科大重聚,在老师Don Bohlinger的带领下学习编剧提案技巧。每位学员要简练而精彩地回答“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这是怎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为何独特”这三个问题。在三天紧凑的课程中,学员不断实战模拟“8分钟提案”,并互相给出评价与意见。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如何有效率地沟通和自我推介,这种体验对于大多数学员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有趣的挑战。在课程最后,Don Bohlinger特地与学员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职业编剧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何与制片人打交道,以及美国编剧协会的情况。

上科大-南加大编剧培训项目在招生期间,便把握住“青年创作者”、“大电影编剧”、“类型电影”三个大方向,明确宣告了“与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工业积极联动”的定位。首届的学员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山东、新疆、内蒙、四川、台湾等地,三分之一是业内编剧,三分之一有影视经验,三分之一仅为创作爱好者。项目针对学员多元的经历和文化背景,用各种方式促进学员与电影业界的交流,帮助学员们了解行业、开拓眼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课程期间,项目邀请了中国一线制片人黄建新(《智取威虎山》)和经典美剧《老友记》导演Roger Christiansen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上海有工作室的黄建新与学员分享了自己三十余年来在大陆、香港、中美合拍片等不同项目中的经验,向学员介绍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当前趋势。Roger Christiansen则向学员介绍了自己所熟悉的美剧行业内编剧的工作方式,并谈到了他在近十年间所观察到的中美影视文化的异同、和他对中国影视媒体的预期。9月18日,票房和口碑成绩俱佳的《滚蛋吧,肿瘤君》的导演韩延也来到上科大,从导演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当下火爆的电影市场的观察,从市场对剧本和编剧的需求、以及青年创作者的自我定位两个方面,与学员们交流了自己的经验。

9月24日,项目部分学员将参加提案会,八家影视公司代表即将到场,聆听学员介绍自己的项目,参与提案的学员将会各显神通,“推销”自己和自己的原创故事,以冀获得签约或合作开发的机会。对项目的20名学员而言,项目结束并不意味着告别,更精彩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