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贡多拉

时间:2017-11-05浏览:50设置

经过数小时航班延误,带着些许疲惫,我们终于抵达了威尼斯。威尼斯由一群小岛组成,像海上的一捧浪花。乘水上巴士离开机场,天空、海水和飞鸟是威尼斯给我最初的印象。随着市区的靠近,尖塔、教堂和人群加入到自然风光中,天色稍暗,不变的是海鸥掠过水面的惬意。在Accademia的学院桥旁下船,已接近傍晚,当地人闲散地行走着,也有在水边喝着咖啡聊天。这便是初到威尼斯了。


一日清晨,和朋友相约到圣马可广场看日出。天微亮,海面上鲜有船只,路上偶有晨跑的人。我们在圣马可广场旁的运河边上漫步,等待日出。不同于一天中其它时候热闹繁华的景象,清晨的凉风拂过此时的圣马可广场,更有一番恬静的味道。陪着我们的有一大群白鸽,曾听人说起“圣马可广场没有鸽子,就像树没有叶子”,想来是这些鸽子早已和广场不可分离了。不远的两根高柱上是守护神和飞狮,第一缕霞光洒落在它们身上,随后也慢慢照亮了钟楼、总督府和其它建筑。沉浸在薄薄的、柔柔的霞光中,圣马可广场和一众建筑在恬静之外,也渐渐神圣了起来。大教堂外壁上的壁画披着金光,越发伟丽而肃穆,拜占庭式的帆拱,巴洛克风格的华丽装点无一不在述说着这里古老的故事。运河水拍打石岸台阶上的青苔,吟唱着千年的歌谣,尖尖的贡多拉(Gondola)随波摇动,使我想起在同样古老的东方国度,诗人王勃曾写下的“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天空、海水、街道和建筑在远处汇聚,仿佛历史和当下在那里相接,太阳就从那里升起了。热情的阳光照亮建筑的外墙,在街道上随着晨跑者的脚步跳跃,在海面上伴着贡多拉摇动的节奏闪烁。很快,在这热情的阳光的带动下,恬静而神圣的圣马可广场和静静的运河也将逐渐活跃起来。


贡多拉在威尼斯已有千年的历史了,这种轻快而别致的小船千年来的演变也被写进这座城市的生命。我们有幸参观贡多拉博物馆(Boat and Gondola Museum Arzana’),在这个隐秘的小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威尼斯船及其配件、工具,部分藏品的故事和贡多拉的演变过程在讲解之下清晰地在我们眼前铺开。有趣的是,15、16世纪时的贡多拉造型和船身设计与现在多有不同。那时的贡多拉除了船身更为扁平之外,船的两端也不似现在这样又尖又高,并且船身上往往有华美艳丽的图绘和装饰,它们不仅仅是当时贡多拉匠人想象力和技艺水平的表现,同时也供贵族之间相互炫耀、攀比,所以也是贵族身份高低的体现。16世纪中后期,威尼斯元老院的禁令禁止了贡多拉上的华贵装饰,已经完成装饰的贡多拉要重新改造,所有贡多拉都只能漆成黑色,由此贡多拉不再被用于贵族之间的炫耀、攀比。贡多拉一度也有可活动的船篷,用于遮阳挡雨,后来也慢慢消失了。在博物馆中,有一艘约有300年历史的古贡多拉,船身上的漆被屋内的灯光照得闪亮,相比现在的贡多拉,它显得更加纤长而轻盈。据介绍,这种类型的贡多拉在当时是用于夏季“散步、漫游”(strolls)的,纤长、轻盈的设计使得它可以更快地前行。而眼前这件,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了。还有一艘尺寸较小的贡多拉,那是从前专供儿童的小船,如今已无踪可觅。诸多变化中,不变的是贡多拉船头那一片好似钺戟的六尺嵌板,每一尺都象征着威尼斯的一个区;而上方较大的扇形则象征着总督府。18世纪,种类多样的贡多拉逐步统一成接近现代贡多拉的样式,尺寸较大和较小的贡多拉都渐渐匿迹。


由于各种原因,如今仍在使用的贡多拉不如古代时丰富多样,一些独特的的制造工艺也早已失传,现在的威尼斯还在制造、修护贡多拉的船厂也不多了。但在这样一个小博物馆里,我们所能看见的每一把船桨、每一盏船灯,都见证了这座古老的城市——“亚得里亚海的明珠”——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传承。这让我想起冯骥才所言“事物的原点总是最具魅力的,我们总想回去看看”。其实不管对哪个国家而言,文化遗产保护都是要事。贡多拉只能是威尼斯的贡多拉,正如紫禁城只能是北京的紫禁城。尽管大多数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传承都难有建设性的作用,但也应怀敬畏之情看待自己民族的文化及其传承,才不会丢了昨天的自己。


至今,朴实划一的黑色贡多拉仍在威尼斯的绿水上来往穿梭,载着晨辉,也载着月光;载着当地居民,也载着异乡人;载着人群的喜怒哀乐,也载着威尼斯的起落兴衰。





                                                                                                                         2015级生命学院   庄蕾


返回原图
/